• 16-4-19 上午11:02
  • 公服 薛勤

古代的霾和现代的霾

霾,并非现代社会的新生事物,在古籍中已经出现了很多记载,包括对于乌纱帽的传说,据说是为了防霾而制。这就带来了一个让人疑惑的问题。既然古代没有如此强大的工业和污染物的排放,为何又会出现霾呢?古代的霾的含义跟现代一样吗?气象先生宋英杰的这篇文章,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编者按】霾,并非现代社会的新生事物,在古籍中已经出现了很多记载,包括对于乌纱帽的传说,据说是为了防霾而制。这就带来了一个让人疑惑的问题。既然古代没有如此强大的工业和污染物的排放,为何又会出现霾呢?古代的霾的含义跟现代一样吗?气象先生宋英杰的这篇文章,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现代的霾是什么?
  也称灰霾(烟霾),是指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污染物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
  灰霾又称大气棕色云,在中国气象局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灰霾天气被这样定义:“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微带蓝色。”
  轻微霾:空气相对湿度小于等于80%,能见度大于等于5公里且小于10公里;
  轻度霾:空气相对湿度小于等于80%,能见度大于等于3公里且小于5公里;
  中度霾:空气相对湿度小于等于80%,能见度大于等于2公里且小于3公里;
  重度霾:空气相对湿度小于等于80%,且能见度小于2公里。
  现代的霾,其发生一般伴随着温度的逆温层,气压梯度小(没什么风),污染物在静稳天气条件下持续积聚、肆虐。
  古代的霾是什么?
  《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霾,形声字,从雨,貍声。本义:风夹着尘土。
  《尔雅》:风而雨土为霾。大风扬尘,土从下也。
  《康熙字典》,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
  《诗经》: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甲骨文中,有四条关于霾的记载,可见其久远。
  收录了四万条气象谚语的《中华气象谚语大观》,也仅仅搜集到了13条与霾相关的气象谚语。
  元代娄元礼的《田家五行》中几乎没有推测霾的民间记录,清代梁章钜的《农候杂占》,有关于占卜霞、占卜霰的章节,但也没有占卜或解读霾的专门章节。
  古代的气象记录,说到霾的个例较少。仅有的记录(明代和清代的记录相对详实一些)中,大多发生于冬春季节,与风相关。霾,是一种视程障碍。记录的具体描述性词句,一般是灰雾、土雾、飞土、浮土、昼晦、混沌等,极少发生于静稳天气条件下,也极少与雾相伴相生,极少发生雾霾交替的个例。
  所以古代的霾与现代的霾,在内涵、形成机理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古代霾非现代霾。霾,是一个从古至今被明显异化了的汉字。
  归纳起来,古代的霾和现代的霾有如下区别:
  (1)霾最早的语义,应该是笼统代表指混沌、晦暗,属于视程障碍类。与雾之间的差异,可能大体上是这样区分的:霾是土之气,雾是水之气。
  (2)霾在古时候,语义逐步明确,代表大风卷积尘土(可能也包括烟),降落(雨土,土像雨一样飘落)或者漂浮(土雾,土像雾一样飘浮)。霾的出现,与大风高度相关,更像是现代的扬沙或者浮尘(以及沙尘暴)。史料中尽管也有雨与霾、雾与霾相伴的少量个例记载,但感觉并不是主流或共识性的理解。
  (3)霾在古时候,并非常规的或者高危害性的天气现象,从古人观测记录和预测倾向上看,它至少不是广泛区域内频繁、大规模爆发的天气现象。
  (4)在最近数十年的气象观测中,霾日与雾日之比由1:3逐步演变为1:1,是不是基本可以说明霾已进入盛行期?
  (5)现在经常把雾与霾并列,统称雾霾天气,但雾与霾终究是两种现象,只不过它们经常在一个区域内交替或混杂,形成一道丰盛的“套餐”。(中国气象报社 作者:宋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