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省市县站
建议使用Google或360浏览,安卓可正常浏览
帮助
四川
阿坝
阿坝州
阿坝县
黑水
红原
金川
九寨沟
理县
马尔康
茂县
若尔盖
壤塘
松潘
汶川
小金
巴中
巴中市
巴州
南江
平昌
通江
成都
成都市
崇州
都江堰
大邑
金堂
简阳
龙泉驿
蒲江
郫县
彭州
邛崃
双流
温江
新都
新津
达州
达州市
达川
大竹
开江
渠县
万源
宣汉
德阳
德阳市
广汉
罗江
绵竹
什邡
中江
广安
广安市
华蓥
邻水
武胜
岳池
广元
广元市
苍溪
剑阁
青川
旺苍
甘孜
甘孜州
巴塘
白玉
丹巴
稻城
道孚
德格
得荣
甘孜县
九龙
泸定
炉霍
理塘
色达
石渠
乡城
新龙
雅江
乐山
乐山市
峨边
峨眉山
夹江
犍为
井研
马边
沐川
五通桥
凉山
凉山州
布拖
德昌
甘洛
会东
会理
金阳
雷波
美姑
木里
冕宁
宁南
普格
喜德
越西
盐源
昭觉
泸州
泸州市
古蔺
合江
泸县
纳溪
叙永
眉山
眉山市
丹棱
洪雅
彭山
青神
仁寿
绵阳
绵阳市
安州
北川
江油
平武
三台
盐亭
梓潼
南充
南充市
高坪
阆中
南部
蓬安
西充
仪陇
营山
内江
内江市
东兴
隆昌
威远
资中
攀枝花
攀枝花市
米易
仁和
盐边
遂宁
遂宁市
安居
大英
蓬溪
射洪
雅安
雅安市
宝兴
汉源
芦山
名山
石棉
天全
荥经
宜宾
宜宾市
长宁
高县
珙县
江安
筠连
南溪
屏山
兴文
宜宾县
自贡
自贡市
富顺
荣县
资阳
资阳市
安岳
乐至
雁江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天气预报
天气实况
服务产品
天气要闻
高清图集
农业气象
二十四节气
气候评价
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预报
气象生活
气象科普
解读预警
防灾减灾
气象知识
本地气候
25-4-3 下午4:34
公服 刘红阳
导语:
烟雨氤氲的清明时节,总让人想起那位在历史长卷中挥毫泼墨的东坡居士。他笔下的“梨花淡白柳深青”,不仅定格了千年前的春色,更暗藏着古人观天察地的智慧密码。作为与清明紧密相连的寒食节,同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俗风情。当诗词的婉约遇见气象的严谨,再融入寒食的独特韵味,这个时节便焕发出更加多彩的光彩——让我们循着苏轼的诗词,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清明与寒食之约。
图1三苏祠(赵霞 摄)
一、诗行里的清明与寒食画卷
(一)《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选句
:
“雨霰疏疏经泼火,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
品鉴
:
寒食禁火的余温尚未散尽,清明的前奏已然响起。巷陌间轻荡的秋千,正是寒食“蹴鞠秋千”习俗的生动写照,为这幅略带寒意的画卷添了几笔人间烟火。苏轼以“雨霰”二字,勾勒出这个时节特有的气象图景——那是冬与春的缠绵,是寒与暖的交锋。雨滴与霰粒交织,既非纯粹降雨,亦非完全降雪,恰是冬春博弈的具象化呈现。
科普延伸
:苏轼笔下的“雨霰”现象颇具科学内涵——这种天气现象在气象学中被称为“雨夹霰”,其形成需特定气象条件。一是
逆温层
形成霰
:
当大气中存在逆温层(即冷—暖—冷的夹心结构)时,雪花在下降过程中会先经过暖层融化,随后在冷层重新冻结。如果逆温暖层较薄,地面冷层较厚,融化的雪花会重新冻结,就形成霰。二是
特定温度配置形成霰:
地表气温略高于0℃,而高空存在-5℃以下的冷层,使得部分雪花在降落过程中融化成雨,未完全融化的则成为霰粒;高空多种大气物理过程共同作用形成霰。这种特殊天气现象多出现在寒食至清明期间。
图2 霰(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新浪微博)
(二)《东栏梨花》
原文: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品鉴:
此绝句创作于他人生经历宦海沉浮后的某个清明时节,全诗以梨花为意象,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沉的人生哲思,展现了苏轼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感悟。首句“梨花淡白柳深青”,以“淡白”状梨花,“深青”状柳叶,一淡一浓,对比鲜明,准确地抓住了梨花、柳叶的特征,描绘出一幅清新素雅的暮春画面。次句“柳絮飞时花满城”,进一步渲染暮春氛围,柳絮飞舞,梨花盛开,整个城市仿佛被花朵笼罩,充满动态美,却也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生机即将消逝。“惆怅东栏一株雪”,情感在此转折,将东栏的梨花比作“一株雪”,既突出梨花的洁白,又营造出凄清的氛围,诗人的惆怅之情油然而生。末句“人生看得几清明”表层指清明时节的天气清朗,深层喻指人生能有多少时刻保持心灵的澄明通透。
科普延伸:
这首诗中,苏轼精准记录了物候学上的“梨柳同步律”,即当柳叶转为深青(叶绿素含量达峰值),梨花恰好进入盛花期(日均温稳定在12-15℃)。这种植物物候的同步性,现代研究证实与春季积温累积规律高度吻合。二十四番花信风是古代最系统的物候观测体系,清明作为春季压轴节气,对应最后三候:清明初候·桐花信(4月4-8日),清明二候·麦花信(4月9-13日),清明三候·柳花信(4月14-19日)。从现代气象学来看,这些花期实则是东亚季风推进的温度计——当东南季风(暖湿气流)持续压倒西北季风(冷空气),气温稳定通过12℃、15℃、18℃三道阈值,触发不同植物依次开花。
图3 梨花(图片来源:四川气象新浪微博)
(三)《望江南·超然台作》
图4 眉山远景楼夜景(图片来源:微东坡微信公众号)
选句: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品鉴:
此词以寒食节为背景,展现了词人在人生困境中的精神突围,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寒食的冷寂过后,清明的新火重燃。词人试图自我宽慰,告诫自己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但思乡之情难以抑制。“休对”“且将”看似豁达,实则透露出内心无奈与挣扎。“新火试新茶”描绘了词人以煮茶排遣愁绪的情景,展现其在困境中寻求解脱的努力。苏轼意识到时光易逝,年华不再,与其沉浸在思乡愁苦中,不如趁着青春年少,尽情享受诗酒人生。表达了词人对时光的珍惜,又体现出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使整首词的格调由低沉转为昂扬。
科普延伸:
“新火”习俗蕴含防火科学——寒食期间熄灭旧火能有效降低春季干燥引发的火灾风险。“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或“明前茶”,这与其生长规律高度吻合,茶树新芽萌发需日均温10-15℃持续一周以上,而清明前的气温恰好满足这一条件,因茶树经过冬季低温诱导(现代植物学称“冷驯化”)使茶叶积累更多氨基酸,其与茶多酚比例达到最佳平衡,口感鲜甜。
二、古今对话中的节气密码
(一)诗词间的气象解读
“雨霰疏疏”这四个字,把清明时节的天气写得活灵活现。苏轼提笔写下这细腻景致时,笔尖流淌的不仅是冬春交替的微妙,更像是在描绘一场天地间的无声较量——你看江南那细密的雨丝,分明是冷暖空气在缠绵拉扯;而北方飘落的“桃花雪”,恰似冬神转身时留下的最后一抹柔情。这些诗意的画面,竟与卫星云图暗合:雨雪交叠处是冷暖气流的角力,飞雪中透出的暖意,则是高空暖流与地面残寒的温柔对峙。
(二)
农谚里的物候智慧
“梨白柳青”的色彩密码,藏着古人破解物候的密钥。当梨花绽放如雪、柳色由鹅黄转深碧时,正是气温稳步回升的实证。古人用千年观测编织的时令网,与现代气象科学惊人契合:当梨花进入盛放期,地表温度恰好稳定通过10℃(气候学:连续5天日均气温≥10℃的第一天称稳定通过10℃初日。稳定通过12℃、15℃气候学定义和以上相同);而柳枝的展叶速度,正是判断播种时机的天然标尺。这种用植物作“温度计”的智慧,在农谚中凝结成“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耕指南。清明时节,气温升高,土壤解冻,雨水增多,正是播种瓜豆的最佳时机。古人通过长期对自然物候的细致观察,掌握作物生长与节气的紧密联系,这与现代气象科学中关于气温、降水等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科学探索不谋而合。
(三)
节气里的传统习俗
寒食禁火、清明扫墓等传统习俗,承载着人们对先人的怀念和敬仰,踏青赏花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寒食禁火源于纪念介子推,之后清明重新取火,象征新的开始;清明扫墓,人们前往祖坟祭祀,缅怀先辈;踏青赏花则让人们亲近自然,感受春日生机。在苏轼诗词中,能感受到古人对这些习俗的虔诚热爱,它们代代相传,蕴含深厚文化内涵与民俗风情,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在苏轼的诗行里触摸到清明的温度。那是科学的严谨与诗意的浪漫完美交融,是古人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节气礼物。在这个清明与寒食交织的时节,让我们以科学之眼观天时,以诗人之心品春意——毕竟,能得几度清明?不如珍惜眼前这树梨花、这场细雨、这段春光。(文/罗凝谊、张佳,撰文参考文献《苏轼诗文精读》《苏轼全集校注》《齐民要术》,翟晓楠、徐卫红对本文有贡献)
主办单位:四川省气象局 承办单位:四川省农村经济综合信息中心
蜀ICP备11018099号-4
 川公网安备51010502011622号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光华村街20号 电话:028-87362167 87366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