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至,泸州的盛夏正式拉开帷幕。这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之一,高温湿热成为常态,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午后雷雨常常不期而至,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天气现象,在泸州方言中被形象地称为"偏东雨"。
小暑时节,当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之际,这座江城恰处其边缘地带,大气层结呈现典型的不稳定状态。气象数据显示,泸州日平均相对湿度达78%,午后气温常突破35℃。在这样高能高湿的环境中,偏东风与西南风在长江、沱江河谷地带形成辐合线,配合地表加热产生的热力抬升,极易催生中小尺度对流系统。气象雷达回波图上,那些突然爆发的红色块状云团,正是"偏东雨"的前兆。
泸州的偏东雨,,既是"及时雨",又是"暴躁客"。它来得突然,去得干脆,在短暂的酣畅淋漓中,既带来生机,也暗藏挑战。她是水稻灌浆的加速器、水果糖分的催化剂、土壤养分的活化剂;但她同样可能带来局地洪涝,诱发农业病虫害,还会给大春采收和晾晒带来困扰。
小暑的泸州,是湿热的。黏腻的衬衫、滑落的汗珠,被泸州人戏称为"免费桑拿浴"。水井沟夜市里,火红的小龙虾与雪白的凉糕演绎着消暑辩证法——以热制热,以凉解凉。当地人把"热得哭"编成段子,在火锅蒸腾中碰杯畅饮。正如酿酒师傅所说:"不经三伏蒸腾,怎得九月酒香?"泸州人将湿热酿成生活的回甘,用豁达把酷暑过成了诗。